不能迴避長者貧窮的問題 文:文武

特首發表新一份《施政報告》前夕,香港的貧窮問題再次引起社會關注。樂施會上周發表的報告指出,香港有超過139萬人處於貧窮狀態,貧富差距的最低與最高收入家庭月入差距達81.9倍。港大教授葉兆輝則指出,今年的調查數據顯示,貧窮情況已在各區「遍地開花」,主要原因之一是人口老化加劇。

民間的調查和報告,數字驚人,政府並不完全認同,其中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,不過,貧窮問題不可忽視,政府須有準確的判斷,尤其不能迴避長者貧窮的問題,必須拿出有效的解決辦法。

貧富分化問題一直是困擾香港社會發展的重大民生難點問題,香港貧窮人口持續增加,主要原因之一,是人口老人的趨勢上升。香港沒有完善的全民退休保障制度,長者退休後就沒有收入,很快就墮入貧窮的群體中。

社會上有不少關注貧窮問題的機構、學者,倡議訂立貧窮線,以利政府更好地制定措施,解決貧窮問題。一些機構更自行訂立辨別貧困的標準,比如,樂施會就依據政府統計處2019年至2024年第一季的《綜合住戶統計調查》數據,將家庭住戶的原住戶收入低於該規模住戶收入中位數 50%,定義為貧窮住戶,而居住在該住戶的人則被定義為貧窮人口。對於這一貧窮的定義,政府並不認同,認為定義貧窮不能只計算收入,還須計算個人資產,以及其他方面的資助,例如公屋等。

只計算收入的貧窮線定義,當然比較粗略,未必能準確地反映出香港社會的貧窮狀況,政府不採納這種定義模式,有其道理,也未必是出於擔心貧窮人數年年增加怕被批評的考量。不過,政府不採納社會上提出的有關貧窮的定義,但又不提出自己的定義,就會令人提出質疑,政府到底能否準確掌握社會的貧窮狀況,乃至政府是否有決心解決貧窮問題,都令人產生疑問。

政府自2012年成立扶貧委員會以來,一直展現出重視解決貧困問題的姿態,但貧困問題不僅未能得到緩解,更加持續變得嚴重,引起社會關注。本屆政府重組扶貧委員會,提出精準扶貧的策略,研究和識別精準扶貧的目標群組,推行扶貧政策。

精準扶貧策略之下,政府推出的主要的扶貧措施有幾方面,一是針對跨代貧窮的「共創明Teen計劃」,二是協助解決基層單親家庭的在校課後託管服務計劃,三是改善劏房戶生活環境的社區客廳計劃。平心而論,這些針對特定貧窮群組的政策,確實能令受助者得到幫助,解決他們生活中面對的實際困難。不過,這些政策也存在明顯的不足,一是受助範圍過窄,二是解決貧窮問題的力度有限。

從香港社會現實看,香港的貧窮問題最嚴重,貧窮人口數量最多的群體,乃是退休後的長者群體,政府的扶貧政策不應避開這一群體,精準扶貧如果未能面向這一群體,推出具體的政策措施,就很難根本性地解決日趨嚴重的貧窮問題。

長者貧窮的問題,也是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共同面對的問題,不少國家和地區也已經推出各種辦法,解決問題,其中一項比較普遍使用的辦法,就是延遲退休年齡,讓身體狀況仍然可以應付工作的長者,繼續工作一段時間,增加收入。

今時今日,生活條件改善,醫療服務提升,人類的平均壽命持續提升,一部分歐洲國家已推動延遲退休的政策,既可解決長者貧窮問題,也能紓緩勞動力不足的問題。內地不久前也推出漸進式延遲退休政策,應對人口老化和生育率降低的問題。

香港雖然沒有法定的退休年齡,但並非完全不能考慮延遲退休的政策。比如,因應許多大企業都會參考政府公務員的退休年齡規定,制定自己的退休政策,政府是否可以考慮將公務員的退休年齡適當地延後?此外,政府是否也可以考慮推出稅務及其他的優惠或扶持政策,支持及鼓勵私人企業聘用已屆退休年齡,但仍具有工作能力的長者?再者,政府能否帶頭推動針對中老年人的職業培訓,協助中老年人解決不適應數字經濟新形態的數碼鴻溝等實際問題?

貧富分化問題如果未得妥善處理,香港經濟、社會發展都會被拖後腿。香港最凸出的貧窮問題,就是人口老化之下的長者貧窮問題,政府須正視這一問題,並着手研究解決,推出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。

文:文武

資深傳媒人,曾任企業傳訊高層及在多間報館擔任要職。

*作者文章觀點,不代表堅料網立場

最新文章